2)第727章 关于高等教育政策的争论_重生之科技洪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固然重要,质量更加重要。

  如果不能够将这些学生培养成材,数量就是再多,意义也没有多大,而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也有限。

  这是现实问题,也不是有钱投入就能够短期见效的,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他们也是清楚,中国教育公司为了能够做好高等院校的硬件条件,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甚至从其他方面拿出大额的资金用于补贴这块。

  其中中国医药公司就拿出了5000亿元,中国医疗公司也调剂了不少的资金,进入中国教育公司,目的就是为大规模扩招做好准备。

  事实上我国的高等院校,这几年来,硬件条件确实是得到了质的飞跃,基本上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校园,不仅日常教学设施条件提高了,而且对实验室的投入也大幅增加。

  但是这些都是硬件,硬件条件好并不代表就能够培养好学生,最重要的还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果这方面不足,和放养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中国教育公司在全国高等院校推广智能教师作为理论教学的手段,他们也是清楚的,只是效果如何,他们也不清楚。

  9月新生入学,到现在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肯定是看不到效果如何,甚至很多高校目前还在军训当中,还没有正式上课呢。

  也正是没有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同时又有如此大的招生规模,两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才导致争论如此之大。

  其次就是将来就业问题,学生如果花费几年的时间来上大学,结果毕业发现,满地都是“高材生”,又没有足够的合适工作岗位,到时候会出大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适合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岗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作岗位还是那些体力劳动,这是目前劳动分工的普遍现象。

  而我国如此大规模的培养大学生,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数量过多,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产生严重的内卷化现象。

  而内卷化现象一旦出现,其实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可怕,拿的工资低,加班时间长,竞争压力大,毫无幸福感。

  另一方面则是普通劳动者数量大幅减少,到时候工厂招不到工人,餐馆找不到服务员,到时候我国的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企业如果无法正常经营生产,为了生存,只能将工厂搬迁到其他普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产业就会发生转移,国内工业就会空心化。

  这对目前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非常不利的,到时候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而且还会引发不好的思想,例如读书无用论。

  虽然他们也听说过将会使用机器人代替普通劳动岗位,但是毕竟没有发生,也不知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