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4章 三十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_抗战之红色军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恋上你看书网

  344章三十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

  中国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属于“北半球”,但中国似乎没有一点北半球国家的气魄。后世的“南北对话”,中国只能是居于“南方”,后世呼吁“南南合作”,实际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相互合作。

  直到武爱华穿越之时,中国也没有摆脱这种“角色定位”,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因此,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基本上没有什么“海洋战略”,不要说在大洋里乘风破浪,就是家门口的几个内海以及内海中的岛屿,也时常被人上门欺负。

  可以说,虽然后世包括普通民众在内的中国人,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个“大国”,但却没有人认为是个“大国公民”,因为中国人只要走出国门,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有些因素不谈,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实力还算不错,譬如陆军就比较不错;但在世界共有的舞台,譬如几大洋上,几乎难以见到中国的力量。

  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当时的国力不强有关;但与国家的“战略”更有关。如果说因为什么主义的问题让全世界都来围堵中国,那么,苏俄呢,别人为什么敢在世界上叫板?

  其实,除了苏俄的实力强大之外,可能与“战略”有关。苏俄人不但特别重视侵占陆地,同样也喜欢纵横海洋。只要认真研读俄国的扩张历史就知道,这个几百年前的莫斯科内陆的小公国,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硬是获得了北冰洋、黑海,以及太平洋的出海口。

  也是因为这些想法与理念,武爱华在实力初具之后,不喜欢在国内用兵,而是将军事战略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考量。而《北极光计划》只不过是武爱华全球战略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

  与芬兰签定“友好互助条约”之后,仅仅三天时间,第一艘万吨级商船满载着军事物资就从广州出发,直发赫尔辛基去了。

  当芬兰收到这些军事装备后,武爱华相信,在即将到来的“冬季战争”中,苏俄的日子将比历史上更惨。

  1939年10月,德国和苏俄共同瓜分了波兰之后,世界局势陷入了诡异的平静状态。虽然英、法等国已经向德国宣战,但实际上是宣而不战。

  德国不是不想再进攻,而是要将波兰消化之后再进攻;但苏俄却不顾是否消化了波兰,而急急忙忙将枪口对准了芬兰。

  芬兰虽是小国,但他的总统曼纳海姆却是一个极其英明的领导人。从苏俄提出要求交换国土的那一天起,曼纳海姆就知道芬兰与苏俄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曼纳海姆一面在国内加紧征召士兵备战,一面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但是,德国因为与苏俄签订有秘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