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7章 民国时代的德政工程_抗战之红色军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余公里,虽然是碎石公路,但汽车的行驶速度亦可达25-30公里。这种公路建设完全按照战时标准建设的,也就是每隔一段距离有供应站、救济站,在一些险要路段(容易被敌机轰炸的路段)还设有防空部队。

  “商业网络工程”。在根据地每个人口超过3000人的乡镇,设立商业机构,一方面收购民众手中多余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另一方面为民众提供各类必须的日常生活用品,过去中央红军在时,根据地生活异常困难,民众连盐巴都很难买到,但独立支队控制这一地区之后,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盐巴、煤油、火柴、肥皂、铁钉、布匹等民众日用品,基本上达到了保障供应。

  “水电开发工程”。此前,武爱华就有水电开发计划,但由于当时部队规模小、根据地也不稳定等因素,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35年6月之后,武爱华觉得是上水电项目的时候了,一口气在闽西、粤东等地新建了12个小型、微型水电项目,装机容量近2万千瓦,为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于那些适合建设中型、大型水电站的地方,武爱华动也没动,那个,留待以后条件具备时好好地建设。

  “以工代赈工程”。这项工程与第一、第三及其他经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赈,救赈,即政府给生活特别困难的百姓以救济,但政府不一定以拿现金和物资的方式进行救济,而是要求百姓投工投力参与基础工程建设,政府给民众付报酬的方式。(在后世的一些贫困地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但在具体执行过程却有些走样。)这半个时间,参与这一工程的根据地民众,达五十万之众,极大地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

  “孤儿救护工程”。因为历年战争,根据地的孤儿比例不低,好多孤儿在五、六岁时就当了乞丐。武爱华看不得这一现象,便分别在长汀、永安、龙岩、梅州、瑞金建设了5个大型的孤儿院,或者说,这是5所大型的孤儿学校,因为这些孩子进入孤儿院后都是按年龄编班,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另外还有一些次要任务。

  譬如5-7岁的孩子专心学习,自己需要做的则是学会洗脸、洗脚之类的事,搞好个人卫生;8-11岁的孩子要负责打扫孤儿院的卫生,同时要承担一定管理低年龄孤儿的任务;12-15岁的孩子则要从事一定的劳动,譬如在孤儿院的地里种种菜,帮助老师做饭等。年满16岁,则可进入根据地的各类公司,或者参加红军。

  孤儿院的负责人由女红军或有一定文化的人担任;孤儿院的普通管理者则多是聘请那些比较能干的红军家属;文化课方面的教师则通过招聘、义工等方式解决。事实上,武爱华的这一工程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