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0章 俗文化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他们眼里没有意思,摆在这里也不会有人买。

  倒是靠在墙上的几幅,讲的是孔融让梨、王祥卧冰之类,尽管粗劣,终究有了教化之意。

  这些东西入不了文人的眼,几位知州边看边笑,一路走了过去。

  到了尽头,与门相对的几张桌子上,则是历法之类。朝廷数年一颁新历,特别是近几十年,历法一直不准,一变再变。这里的历法倒是最新的,并没有谬误。

  晏殊来到这里,被两册历书引起了兴趣。一种是厚厚一册,一页一月,上面标明日期,并注明了本月节日和节气,以及当季注意事项。背景则是花鸟,反映了当月的气候。还有一种,也是一大册,每一个节气一页,标了下种收割等农事,还印了些农谚在上面。

  指着这两本册子,晏殊对杜中宵笑着道:“运判,这两本有些意思。除此之外,你这里应该印些圣贤故事,才能够教化百姓。只是讲些故事,供人娱乐,失了教化,与民间商贾何异?”

  杜中宵拱手:“相公说的是。只是铁监这里,文人不多,想印那些也印不来,只能待以后了。”

  铁监的主要人群是厢军,招募来的也多是落魄文人,印圣贤故事既印不来,印出来卖给谁去?这些东西又不是免费发的,先要把印书的成本赚出来。

  看过了历书,便就到了另一边,全是各种小册子。

  宋祁随手拿起一本,见封面上写着《沤肥之法》。翻开来,里面讲的是如何沤肥,倒是详尽,通篇俗语,没有一点文人气。再拿起一本,是犁田的。十几本书,尽是如此。这里住的是铁监工人,没有种田的,显然人们对这些书没有兴趣,根本没有翻看的痕迹。

  再向前,还是同样的小册子,不过不讲农事了,改讲各种各样的工业知识。有如何炼铜的,有如何铸铁的,还有打造农具的。每本上面都有作者姓名,无一例外,俱是俗语。

  道家炼丹之术,在文人中也是一种雅趣。几个人翻着这些小册子,倒也兴致勃勃。

  杜中宵道:“附近百姓但有一技之长,或工或农,都可以到铁监去让人印成册子,放在这里卖。每卖出一册,分钱给他们。这些书良莠不齐,但能开阔眼界,对铁监里的人,对百姓都有益处。”

  晏殊道:“民间尽有能人异士,如此做,倒也是个办法。”

  这些是民间书籍,里面的方法有的精妙,有的则没什么价值,而且没价值的占大多数。这些小册子有些知识,能够开阔思路,也可休闲。铁监里的人,有时也能从里面找到有价值的想法,进行研究总结得出结果。真正有价值的,是铁监组织专业人才编写的,不过那些就不公开卖了。

  到了最后,靠近门口的地方,只有两本册子。一本《识字》,一本《算学》,是铁监这里的学校用来启蒙的。各分为三册,对应学校的三年。

  《识字》同样是用俗语,用各种小故事,教些简单常的字。几位知州看了,便就明白对面为何卖的主要是那些东西。用这种教材认字,可不就只能欣赏那些么。

  《算学》则是从简单的认数字开始,讲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到简单的乘方开方,后面附有《九九乘法表》。这些都是常见的知识,难得的是总结成册。倒是里面用的外洋数字,让人觉得简便。

  除了这两本书,门口只有一样东西。拿起一看,原来是《柏亭监报》。这是铁监的报纸,每十日一期,讲铁监的大事小情。里面全部都是用俗语,只有很少几篇浅显的能称做文章的文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