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1章 开店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正是几个月前南来的契丹百姓,便就自己走了上来。他到这里开店,就是为了熟悉当地地理,周知地方人情,想方设法让契丹人记着这些人。南逃的三百多户人家,凡是头面人物都一一记过,只是这些人不知道而已。

  孟学究道:“听说主管店里酒是好的,便打来一角。还有,你们有什么拿手菜?不要价钱贵的!”

  丁令德堆着笑道:“好,好。下酒的菜,最受欢迎的是一味卤豆腐,都是大块豆干,在卤肉的汤锅里卤成。既饱腹,吃起来又有肉味,下酒是极好的。”

  孟学究道:“好,那便来一盘卤豆腐,再来几样咸菜,我们喝酒。”

  丁令德道:“保州通了火车,有登州的鱼卖到这里。海里的鱼,不似我们平常吃的,又多肉,又少刺,煎了极是下饭。诸位客官,要不要来一盘?”

  孟学究摇了摇头:“我们寻常百姓,挣一文钱不知多么艰难,哪里吃得起那些?主人家,只要又便宜又饱腹,有些味道更好的菜。我们吃了下酒。”

  丁令德笑笑,命一边的小厮,遵照吩咐上菜来。

  酒菜上来,孟学究和众人饮了两杯。丁令德没有事情,又转了过来,站在一边。

  见众人放下酒杯,丁令德道:“几位不知从哪里来?因何要过河去啊?”

  孟学究道:“北边正在修铁路,我们到那里做工。离家久了,今日一起回家去。现在时间还早,在这里饮两杯酒,去去寒气。”

  丁令德点头:“原来如此。北边做工,不知好赚么?”

  孟学究道:“似我们这些壮年的人,做得了重活,一日有一百二十文。除此之外,那里还管着一日早晚两餐,还是好的。做几十日,能得几贯钱。”

  这里地广人稀,铁路修到了这里,除了修路的厢军,还要雇佣地方百姓做工。因为人少,所以给的工钱就高。哪怕开封城里,零工一日也就一百文左右,还不管饭。孟学究这些人一天一百二十文现钱,还管着两顿饭,已经是非常好的待遇了。

  自从火车站开工,数十里内的青壮年,几乎都挤到车站附近做工,孟学究等人也不例外。这样容易赚钱的日子,一生还不知道遇上几次,岂能够错过?

  说了几句闲话,丁令德道:“几位客官,你们就是夏天时从北边来的契丹百姓吗?”

  孟学究听了不由愣了一下,问道:“主人家为何这么说?”

  丁令德道:“听你们说话时,有些与我们宋人不一样。虽然口音相似,有些字词却是不同。”

  孟学究点了点头:“不错,我们是从契丹过来,不过一样都是汉人,不是什么契丹百姓。老丈,我们在大宋过日子,自然就是宋朝的百姓了。”

  丁令德连连点头:“说的是,你们现在宋境,自然就是宋人了。在宋朝的日子,不知与你们在契丹的时候,过得好了,还是不好?”

  孟学究道:“我们本就是穷苦人,没有什么积蓄。到了宋境,衙门又贷农具,又贷良种,现在自然是比以前好了很多。不说别的,几百户人家,都能吃饱肚子,以前哪里敢想!”

  韦信道:“是啊,衙门里贷来的粮食,人人都能够吃饱。而且这些赊贷又不要利息,来年还上就是了。又免了三年赋税,当然是比以前强了许多。”

  借钱不要利息,在这个年代是非常大的优惠。对于穷人来说,并没有余钱放贷,不要利息,相当于借的人亏了。而对于有钱的富人来说,放贷本变是要获利的,借钱就有风险。

  宋朝的官府,是广泛向百姓放贷的。不过,一般都是有特别条件,要有抵押。青苗贷特别,是因为抵押的是田里的青苗,风险较大。而且就是青苗贷,同样是有利息的,而且不低。雄州给南逃来的百姓不要利息的借贷,本就是一种优惠措施。

  几个人聊着闲话,说着现在这些南逃的百姓的境况。丁令德一一听在耳里,心中盘算,这些信息要怎么整合,让契丹人视他们为眼中钉。此事的目的,就是要让契丹人冬天进攻这些人,而不要跑到其他地方去。怎么让契丹人恨他们?自然是他们过得越是舒适,契丹人越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