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94章 一零一二 投名状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保养得还不错,闪烁着金属的光芒。

  这门大炮无论是长度,口径,还是性能,甚至是美观程度,都无法与后世那些动辄四五百毫米甚至达到八百毫米口径,长度接近甚至超过十米的超级重炮相提并论。但是此时,这门佛郎机炮上面散发的光芒,这炮身的样子,以及那种金属的质感,在董策眼中却是美丽的无与伦比,给董策一种颇为震撼的感觉。

  这便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一类兵器啊!

  火炮,在这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相交,明末清初的东亚大地上,这样的武器,毫无疑问是极其强大的力量。

  当然,前提是要用得好。

  董策笑了笑,回头对韩永宁道:“哟,这门大炮保存的还不错么?”

  韩永宁赶紧笑道:“大人过奖了,这门炮平素里是拿油布盖着的,若是下雨阴天的话,还要拖进城门楼子里放着,而且素日里也经常打油擦拭的。今儿个阳光好,这才是把它拉出来晒晒。虽说是铜铁铸造的,但也该晒晒太阳不是?”

  董策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你呀,倒是会说话。”

  其实韩永宁有些话没说出来,他们之所以将这大炮保养得这么好,之所以对待大炮如此用心,完全是因为黄琬的吩咐。而黄琬为什么会吩咐他们这样做呢?

  韩永宁私下里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黄琬要尽量将佛朗机炮保养的好一些,如此往外卖的时候也好出手。当然,这事儿太大,他现在还不敢说。

  董策拍了拍那厚重的炮身,又是感叹般的说了一句:“不错,这大炮当真是不错。”

  其实在明朝末年,所有的大炮中,佛郎机炮顶多能排到第二的位置上,在其上面还有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其实正确的读法应该是红夷大炮,夷狄的夷。

  明朝人是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手中,得到这种铸造大炮的技术的,或许是当初跟明朝人打交道的那一批荷兰人葡萄牙人以红头发居多的缘故,所以就多了这么个红夷大炮的名头。而到了后来,有许多官员为了彰显大炮的威严,为了气派场面,便经常让人在大炮上面披上红布,就跟穿了一层红衣服一样,于是慢慢的就转化成了红衣大炮了。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明清两朝都爱给大炮起名字,叫什么什么大将军的都有的是,披上一层红衣服,也算是寻常。

  董策虽然已经来到大明朝有不短的时间了,但迄今为止,他还没有见过红衣大炮,只是从前世读过的明朝人的笔记文献中,偶尔能够窥见一些这种红衣大炮的面目。在一些明朝人的笔下,红衣大炮大的长有两丈许,重三千余斤,一炮打出,糜烂数十里。

  当然,其中绝对有夸大之处,以现在十七世纪中叶,明朝末年大炮的铸造技术、科技水平,一炮打出去,三四里甚至十里地之内到还是有可能的,要说数十里那确实是有点夸张了。而且绝大部分的红衣大炮也不可能有两丈那么长,这会儿的科技水平要铸造那么大的炮,还是有些艰难的。

  崇祯七年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