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七零章 梁俊的抉择_史上第一绝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母是畏罪自杀。就像是现在东宫面对的问题,明知道刺杀殿下乃是军机处所谓,但并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此事乃军机处所谓。”

  “殿下曾在给雍州的书信中三分五次嘱咐,要让九大衙门依法行政,若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杀了程经,就如没有任何证据就判定周鑫叛逃,要将其母尸首示众,岂不是违背殿下三令五申所说的依法治理雍州的初衷?”

  梁俊没想到李秀宁绕来绕去反倒是把自己也给绕进去了,不由得有些无奈。

  果然不管是多漂亮的女人,一旦不讲理起来都是十分可怕的。

  尤其是李秀宁这个逻辑好像听起来还很有道理。

  自己若是没有任何证据,光凭猜测就杀了程经,虽然会给军机处一个警告,却也是让自己提出的依法治理雍州的政策有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他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如何让下面的人遵守?

  在这一个逻辑上来说,李秀宁的理由倒是很充分。

  刘文静道:“李司长,本官接下来要说的也是此事。东宫在长安城内已经是四面楚歌的地步,至于能够走到哪一步,谁也说不准。雍州乃是我等的大本营,更是太子殿下能够在长安立足的根基。”

  “这十万百姓初入雍州,虽然东宫给了他们一系列的政策,保证了暂时的稳定,但这些政策本身也充满了隐患。”刘文静忧心忡忡的说道。

  李秀宁皱了皱眉,问道:“敢问军师,妾身在雍州,只看到了百姓们知道这些政策之后对东宫对太子感恩戴德,却并没有看到百姓们因此对东宫和太子怀恨在心。”

  刘文静摇了摇头,道:“敢问李司长,东宫给雍州的政策可谓重否?”

  李秀宁想也没想,点头道:“古之以来,未曾所闻。”

  刘文静接着道:“李司长都认为这赏赐太重,岂不问商君曾言,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如今雍州初定,十万百姓更是未能稳定,东宫便出了这样重的赏赐,若是有人逃走,布思衙门不及时重罚,只怕雍州的祸根会越来越深。”

  刘文静所说的商君便是变法的商鞅,李秀宁也能听懂他转述商鞅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商鞅出自发家,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商鞅才会说,刑多赏少使人民不敢犯法,就是对人民的爱护,民众便会对为君主效力卖命:奖赏多刑罚少使人民轻视法律,就是不爱护人民,民众便不会为君主效命。

  刘文静见李秀宁露出思索的表情,接着道:“李司长,此时军机处只是对东宫下手,未曾将注意力放在雍州,因此李司长才能看到,在东宫的重赏之下,迁雍州修路的百姓对太子和雍州各大衙门的拥护。可一旦军机处对雍州下手,到时候李司长看到的,只怕是另外一种景象。”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