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八章概念冲突_三国之赤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总在嘲笑刘玄德,说刘备是妇人之仁,说刘备的这些观念没有什么意义。

  “玄德啊,你去北地看看就知道了。看看草原上那些牧民是怎么生活的,就该知道这个天下是何等模样了——我等之所以有资格坐在这里,是因为天下之大,天下之富庶,就像是你说的那样,大汉乃是天选之民。所以才有足够的资源来谈论仁义。

  北地蛮夷则不同。他们的一生都在煎熬。与天气,与敌人,与各种的灾害……就算是大部落的首领,生活的也不如中原的普通自耕农更好——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理所当然是野蛮而且疯狂的——

  所以说。”

  最终,公孙瓒得出的结论让刘玄德觉得非常惊讶,甚至可以说有些害怕——那就是——

  “所以说,所谓的仁义道德,其实都是假的。”在十几年前,刘玄德与公孙瓒的那次谈话的最后,借着酒兴,公孙瓒说出了这样的话:

  “只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身处的环境不同,养成的就不同——而实际上,人总是人,南方的人和北方的人,汉人与匈奴人,没有任何区别。玄德,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没有,任何,区别。”

  “是的,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刘玄德忍不住的叹息——没有任何区别,就是说可以随意的杀戮蛮夷的话,就可以随意的杀戮汉民。反正他们从本质上说没有任何区别。

  真是可怕啊,真是可怕,公孙瓒实际上并不蠢甚至说,公孙瓒实际上精明得很,也只有聪明人才能够领会哲学,只有聪明人中的聪明人,才能自己创造一套哲学与价值体系——尽管这种哲学与价值体系是粗糙的,而且逻辑漏洞很大。但是无论如何,公孙瓒都是很难,甚至说根本不可能被说服的。

  而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刘玄德便忍不住的有意无意的开始疏远公孙伯圭。

  尽管两个人在情感与交情方面并没有变淡,甚至因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这个联盟变得愈发稳固。

  但是,在根本上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却让两个人渐行渐远。

  “伯圭兄啊,伯圭兄。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刘玄德的心里面这么想着。

  事实上现在来说,公孙伯圭实际上已经算是“举手投降”了。他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尽管这个承认错误的方向,并不是刘备,或者他的儿子公孙续所期望的“杀死如许多的汉民是不对的,不正确并且不道德的”。

  而是单纯的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让这些人变成刘玄德的奴隶,对于未来更有好处。但是无论如何,他既然已经道歉了,已经认错了,理论上,刘玄德就应该见好就收,就应该承认公孙瓒的道歉是有用的。

  然后,双方就可以哈哈一笑,一笑泯恩仇。再接下来刘备告诫一下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