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三章:知行合一_景泰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担心了,若是与别人论道倒是无所谓,但是对方可是衍圣公,孔子的后人。

  其中可是十分凶险的,古往今来谁人不敬奉孔圣人,如今吴与弼却要去和孔圣人的后人论道,虽然并非是针对圣人。

  但是无论输赢都于自己无益,若赢了,则成天下之人指责的对象,人人戳其背脊,得罪了天下的文人士子。

  若输了,则颜面尽失,从此贻笑大方,可能成为后世之人笑柄,被人拿出来取笑万年。

  “克贞,我记得你曾经求学于曲阜吧。”吴与弼开口问道。

  “回老师,学生确实求学过曲阜,只是曲阜之地并无大学问之人,圣人子弟也不过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之辈罢了,早已将圣人之学忘得一干二净。”娄谅说道。

  他当年满怀热忱的去曲阜求学,为的就是希望可以离孔圣人更近一些,但是到了曲阜,所见的根本没有半点圣人之举。

  全是嚣张跋扈之人,所行之事丝毫没有半点圣人子孙的样子,侵占田亩,调戏良家妇女,殴打奴仆等等。

  这些哪还有半点圣人子孙的样子,娄谅觉得恐怕现今的这些子孙之举若被孔圣人看到,恐怕圣人会手持三尺青锋亲自来还天下一个清明吧。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更需要上京,圣上请我去扶正圣人之学,此举并非为了个人,乃是为了全天下之人谋福,我必须要去。”吴与弼说道。

  胡居仁有些担心的插嘴道,“可是老师这样便是公开与圣人为敌啊。”

  “圣人?叔心高看了他们,他们除了与圣人同姓外,可没有一丝地方有相同之处!老师此行必当获胜,只是老师可知圣上为何要请老师前去?”娄谅疑惑道。

  娄谅说完后,吴与弼满意的点了点头,理学之途在于格物致知,但是胡居仁却是有些故步自封了,不肯去打破认知。

  与他相比娄谅则是更加不再于世俗的看法,更加的坚守本心,不过就是行事有些偏激了,有些随心所欲了,嫉恶如仇这点还需要慢慢打磨,不然恐无法成大事。

  “克贞可知前段时间在商贾之间造成了小小风波吗?”吴与弼向娄谅问道。

  娄谅想了想,“学生知晓一些,只是并没有过深的了解过。”

  “也罢,这次你二人便随我一起吧,求学之道在于知行合一,若不深加于了解,一味地固步自封可得不到成长的,求学圣人之道,探索天理之学,若无法了解世间之象,怎么可能称之为真学问。”吴与弼看着娄谅和胡居仁教育道。

  吴与弼现在的“知行合一”与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些不同,吴与弼的“知行合一”在于求学,理论结合实践并行。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于良知,追求本心,就像看到有人落水了你会下意识的就想要去就他一般,并且还付出行动了。

  那么这便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不是犹豫半天才决定去救人,那这就不是遵从本心了。

  发自内心的良心视为“知”,毫不犹豫的付出行动了视为“行”。

  这一点王阳明确实传承了吴与弼的思想,那便是“性善观”,认为人性本善,而心学所求得便是恢复人本心的良知善良。

  发自本心的为善去恶,这便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