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章 考秀才也能作弊_明朝大忽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银子聘礼。”

  吴起隆垂头丧气说道:“是登州府的何举人家,他家一门四举人,乃是登州府望族。我能娶了她家女儿,还是我家高攀呢。”

  王孝棠点点头道:“但是这两百两银子聘礼,却是多了一些,别说你父亲是做教谕的,便是做县令的,也要三思后行啊。”按照现在的购买力,两百两银子相当于二十万人民币了,在物质匮乏的明代,二百两银子何等重要。要知道,当初李可灼向皇帝献出红丸,皇帝也才赏赐了他二十两银子而已。所以这二百两银子在某些人的眼中不算什么,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却如沙漠中的甘泉一般贵重。

  办事儿有的时候也要看机缘,花钱不是多就行,要看是不是时候。若是平时吧,这吴教谕不缺钱,自然也拿着圣人的教诲教育别人,可是轮到他落魄的时候了,就需要这钱了。王孝棠就遇到了一个合适的时候,现在吴教谕缺钱,很缺钱。

  这个吴教谕是什么人呢,他是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的人。

  而河间府出的最多的不是别的,在明朝出的最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太监,为什么做太监?因为这个地方太穷了。而肃宁县出的最有名的太监,莫非当今圣上天启皇帝朱由校身边的秉笔太监魏忠贤了。

  吴教谕是那种十年寒窗苦读屡试不中即将放弃的时候考中了举人的人,但是考了十年举人而不中,于是穷困了四十年。考中举人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做官,吴教谕又坚持不懈地考了四次进士还是没有考中,只好放弃了。

  举人只意味着他比别人每个月多一些月俸,在河间府也仅仅是一石细粮和五石粗粮。在明代一石相当于后世的六十公斤,按理说这些粮食足够举人全家用了,但关键是这里是河间府,河间府穷得很,举人只能拿到三分之一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吴教谕等了几年眼看着五十了,考不中进士,又没有事情可做,便四处借钱偷偷地贿赂了一下,被任命到魏县做了一个不入流的教谕工作,从此之后算是正式的国家干部了。

  但是吴教谕仍然是穷啊,为了贿赂他东拼西凑借了一百两银子,在河间府那里一百两银子多难借到可想而知。而到了大名府魏县做教谕几年来,表面上风光无比,其实他的胆子小的很,谨慎的很,得来的钱也少的可怜,几年时间刚刚还清欠债,却因为大儿子娶亲又欠债了。这次小儿子娶亲,他却是真没办法了。奉着圣人的训导,过着赤贫的生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海瑞一样的标准,吴教谕眼看着自己的小儿子娶老婆都不够,当真是急的够呛。

  两人一面吃酒一面聊了起来,那吴起隆似乎对于自己生活的苦恼终于有了倾诉的对象一般,对救了自己的王孝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抱怨起来前后。

  王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