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三十五章 产业转移_大时代195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门所占比例分别是:农业、林业和渔业,工业(29,36),服务行业。

  和希腊一样,里斯本也有证券交易所,不过规模没有雅典的大,因为华约考虑到了安全因素,希腊周围都是华约国家,安全环境比在北约背后的葡萄牙要好得多。

  这种情况下,苏联就不能把整个华约的金融业放在葡萄牙,无法让葡萄牙赚轻松钱,不然的话,现在的葡萄牙也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

  在库尼亚尔讲话之后,谢尔比茨基站起来发言,给库尼亚尔总书记的产业转移进行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同志的国际分工论,国际分工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民族经济的相互需要和互相依赖达到空前的规模。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国际分工深化、细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国际分工的深化、细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杜会生产力进一步”

  “同志们必须了解的是,当今世界虽说没有到达最理想的状态,但已经具备了国际分工论的基础,先进国家必须带动后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谢尔比茨基侃侃而谈,在上百个兄弟党派面前一点都不露怯,理论知识真的比总书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至少总书记不知道国际分工论是马克思说的,他还以为这是赫鲁晓夫原创的呢。

  国际分工论还分成了苏联倡导的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论,总书记当然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区别,没关系,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知道,谢尔比茨基没有忘记提及两者的不同之处。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谢洛夫敢保证,和自己一样听不懂的人绝对不是少数。

  “这绝不是宗主国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和第三世界的剥削关系,而是在平等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平等的交流。”谢尔比茨基义正辞严的表示,这和资本主义国家主张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给了葡萄牙转移产业提供了理论保障。

  热烈的掌声充斥在大会上,谢洛夫也随着众人对着站在主席台上的谢尔比茨基鼓掌,“不过?到底有什么不同?似乎后果都是一样的……”

  第一天的大会结束之后,谢洛夫离开之后对着谢尔比茨基道,“也许需要你和中国代表谈一下,政治稳定、国家安全、成本低廉的国家,最合适的国家……”

  “就是中国!”谢尔比茨基毫不犹豫的接口道,“不过你为什么自己不去,我听谢尔比洛娃说,你不是一般的懂中国,连汉语你都懂。”

  “我没有这种理论基础,再者我的名声不好。”谢洛夫很有自知之明的道,“难道让我去谈怎么发展社会帝国主义么?你说呢?”这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