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国千娇 第232节_十国千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件事。第一,叫张令铎的马队停止追击,撤到东边,聚集更多的马军……”李处耘眺望,已经看得到远处一大股南唐军步兵正在向这边列队增援,“第二,让张令铎指定一个部将为排阵使,组织渡河过去的步军抵挡敌军反扑。”

  那文官又叫两个传令兵各自复述了一遍军令,也不用书写,径直就叫他们渡河去了。

  ……郭绍捣鼓出“传令兵系统”的简化版后,得到王朴的大力称赞,从枢密院很快就推广到了几乎整个禁军;这法子在此时战争模式下也比较严密、漏洞不大,最主要是简单方便,迅速得到了武将们的认可接受。

  传令兵都是各级武将送上来的亲兵,彼此之间认识,不容易被敌军故意误传军令,而且传令兵系统的人员时不时要调换;免去了不稳定的中间环节,方法简洁效率。

  常规命令直接就口授了,重要军令需要书面用印和备档。枢密院派遣的文官来管理书面军令的备档,以独立编号的方法做成卷宗,方便以后有真凭实据追究武将的责任。

  然后这套系统又被郭绍设计出了层次性。郭绍的战略级中军行辕里,有李处耘、韩通、罗彦环、高彦俦等主镇一方的大将派遣的亲兵,郭绍只需要对这些大将传令意图,就可以控制整个战役;而李处耘这等级别的大将身边,又有副将、军、指挥级的传令兵,从而从战术上控制战场;军都都指挥也有都头一级的体系,更加细化战术的运用。

  现在周军的指挥体系里,哪怕有几十万人,郭绍也可以间接地掌控都一级的单位动向。

  ……李处耘身边这个文官,就是“江南前营军府”里的人,主要过来协助李处耘确认中军军令、管理书面备档;当然暗地里也对大将的执行程度起到监控作用。那文官原来是枢密院的小官,最近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军府。

  李处耘见文官返身过来,便问道:“当涂城的守将叫什么来着?”

  文官脱口便道:“主将是杨收,监军是孙震。”

  “这两人都是草包。”李处耘毫不客气道,“如果我是杨收,就把兵力事先隐藏在可能渡河的地方,等敌军刚渡过河,以有备击无备,以攻代守。

  杨收想不到这个法子也就罢了,他居然这样把人马挤在一起,等到我们渡河时才临时仓促四处补漏……难道预见到我军肯定会从多处渡河很难吗?”

  文官拜道:“若是南唐军都用贤人,李公如何敢长驱直入至此地?”

  李处耘听罢捋着自己的又黑又浓的大胡子,忍不住笑了:“我观当涂城工事,本来没想攻此城,如今看来,既然敌将如此草包,倒真可以试一试。”

  这时对岸增援过来南唐军步卒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整顿队列,组成一个个方阵,向这边逼近。李处耘不在理会,赶着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