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872章 沈某在此_北宋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污蔑,那等人,老夫厌弃之!”

  众人低头,连司马光都如此。

  文彦博缓缓走了出去。

  “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是晏殊的词,吕诲苦笑道:“晏同叔生前最高做过枢密使,也是宰辅,去了之后,能承袭他诗词衣钵的也就是晏几道。晏几道……”

  刘展用手绢按按嘴角,“晏几道当年也是荫官,太常寺太祝,如今听闻他很是落魄,整日和人厮混,这便是宰辅的子弟,让人唏嘘啊!”

  司马光抬头,吟诵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气氛很不好,就像是啥……树倒猢狲散之前的那种。

  京城中各处议论纷纷,北邙报开始解释官家那句话的意思,又借此分析了大宋三冗的根源,由此百姓们才恍然大悟,于是叫好声一片。

  但随即那些权贵们就出手了。

  “官家,进谏的奏疏都在这。”

  陈忠珩带着人把一箱箱的奏疏搬了进来。

  赵曙看了一眼,“全数封存。”

  陈忠珩讶然道:“您不看了?”

  “不用看就知道说的是荫官之事,朕看什么?给自己找难受?”

  赵曙在冷冷的看着京城。

  时光流转,当冰块开始出现在宫中时,一骑送来了一个震惊朝堂的消息。

  “陛下,荆湖北路有人造反!”

  赵曙楞了一下,问道:“是从前年开始吧,朕就再也没听闻到造反的消息,想来是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这是为何?”

  韩琦已经接过了奏报,飞快看了,抬头道:“官家,是岳州……”

  “岳州何处?”赵曙的眼中全是怒色。

  “巴陵。”

  韩琦低头,曾公亮、包拯等人也是如此。

  “巴陵。”赵曙在喘息。

  当年滕子京被贬谪去了岳州,巴陵就是岳州治所,在洞庭湖边上。他站在洞庭湖边感慨万千,最后动了重修岳阳楼的心思。这也算是文坛的一件雅事。岳阳楼修好之后,滕子京给了好友范仲淹一封书信,请他为岳阳楼写一篇文章。

  范仲淹当时因为新政的事儿被贬谪到了邓州,得了这事儿,就欣然提笔,然后写下了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新政失败后,在不少新党的眼中,岳阳楼,乃至于巴陵这个地名都带着很深沉的意义,容不得亵渎。

  但现在巴陵那地方竟然有人造反了。

  这是在戳新党的肺管子啊!

  赵曙在喘息。

  “是何人?”

  他目光冰冷,这是发病了。

  韩琦说道:“当地士绅,还有一百余禁军,还有……几个官吏。”

  这是一次突袭。

  “他们说官家逼得他们走投无路了……”

  “谎言!”赵曙冷冷的道:“士绅有钱粮,禁军有军饷,官吏有俸禄,他们还要什么路?难道是通往皇宫之路吗?”

  “人心不足!恬不知耻!”赵曙起身,目光中全是煞气,“当地可平叛了?”

  “还没消息。”韩琦恨不能亲自赶去岳州,但显然来不及了。

  “汴梁派了禁军去!马上去!”

  赵曙的咆哮声回荡在皇城之中,骑兵也一路南下。

  不过是两天,信使再度冲进了汴梁城。

  “陛下,那些叛逆已经束手就擒了!”

  卧槽!

  这造反的消息才传来两天,平叛的消息竟然就到了。

  这也太让人那个啥了吧。

  大宋君臣都生出了被忽悠的愤怒来。

  “谁?”

  “水军回师到了杭州时,燕国公说去岳阳楼凭吊范公,就带着百余骑去了岳州,刚到岳州,恰好那些人造反,燕国公就站在岳阳楼上喊了一嗓子,全降了。”

  这个小畜生,竟然跑去了岳阳楼,也不怕被弹劾!

  包拯暗自恼怒。

  “他喊了什么?”赵曙问道。

  信使说道:“燕国公喊……沈某在此!”

  沈某在此!

  四个字!

  叛逆俯首!

  ……

  下旬了啊!求个月票。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