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50章 庆历承平已庙堂(续)_唐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残”查找

  随着作为辽东重镇和枢纽的安市城陷没,敢于负隅顽抗或又是心存侥幸的硬骨头都被杀戮一空,或是俘虏押解往外海之后;剩下来自然就只有首鼠两端的墙头草,或又是随波逐流的软骨头了。

  因此,在特别编成的辽东派遣军占据安市城的第三天,就已然有周边乡镇、邑落的头人和宗长,纷纷牵牛挽马带着土产礼物前来问候和觐见;同时也是变相探询一二,可是大唐的统治在时隔多年之后,又要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来了。

  甚至还有来自远地的小酋长和头人颇为露骨的表示,愿意出人出力和贡献牲口,为许久不见来自中土的王师引路前驱或是充为劳役;就好像是派遣军打下来了这座依山而立的雄险之要后,也让周边的土族势力都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良民和顺臣了。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偶然和怎么意外的事情。

  在辽水以东的分支流域,渤海国的南海府和鸭渌府西南,与新罗国隔着浿水(大同江)的西北向,一直延伸到辽水出海口的冲积平原、沙洲和芦苇盐沼上,形成了一个不规整行装的三不管地带,就是如今各族混杂无主的辽东之地所在了。

  这些本地出身的土族种类繁多,其中以又以靺鞨、高句丽遗族居多。这些靺鞨受到渤海的主体统治民族栗末靺鞨的压迫,而逃亡而来的黑水靺鞨;而这些高句丽遗民,则是当年高句丽灭亡之后,不愿意受新罗统治的遗种。

  自从高宗总章元年灭亡高句丽之后,大唐就将高句丽王族、贵姓和世族在内十数万内迁于江淮之地,另一方面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

  选拔酋帅有功的人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唐人官员一起管理当地。任命屡次平定高句丽遗民叛乱的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以镇抚之,自此为大唐六大都护府之一的安东都护府的发端。

  因此,真正的高句丽正统渊源,其实就是在淮南道到江东沿海一带,基本被彻底同化成了唐人。而其中混得最好的例子,就是奴婢之身随军出道,最后却做到了安西节度使,而在西域打出一片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高仙芝。

  至于在原本高句丽故地所能够剩下来的这些,反而都是诸如靺鞨之类下层的附族头人、部民和奴婢之属。其中作为高句丽附庸的栗末靺鞨,就此崛起之后在高句丽故地北部,以龙泉府(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为中心建立了渤海国。

  而位于南部朝鲜半岛上的部分遗民,则是被拱卒式的乘机向北蚕食的新罗所兼并,而成为九幢十停王军中的高句丽部;但是还是有部分不齿为昔日高句丽手下败将的新罗统治,就纷纷流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