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0章 韩信的智慧_汉谋无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欧巴]

  韩信就是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在兵书和无所事事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随后,韩信终于等来了一个能吃饱饭的时机。

  时间进入到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引燃的起义之火,已经席卷华夏大地,项梁也在会稽起兵,挥军渡江。

  韩信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投军最起码能吃饱饭,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还可以出人头地,实现封侯拜相的理想。

  在权衡了楚地的几股势力后,韩信决定投到项梁军下。

  除了世代楚将的威名,韩信更希望这样的将门,比其他统帅更能知兵,也能懂得自己在兵法上的献计。

  可令韩信失望的是,自加入到项梁旗下,吃饱饭是没问题了,但其所学却丝毫无用武之地。

  韩信参加了东阿和定陶这样著名的战役,尤其在定陶,韩信也向项梁献上了奇袭章邯大营的计策,但由于其官职太低,没有引起项梁的重视。

  直到章邯反其道而行之,偷袭项梁大营的时候,韩信在乱军中,侥幸捡得性命,连夜冒雨随败军逃回彭城。

  等到项羽回军彭城,韩信随项家军归属其帐下。

  项羽听过几次韩信给项梁提建议,认为他有些才能,就让韩信做了郎中,相当于护卫长或随从参谋一职。

  这样,韩信终于有了随时向项羽进言的机会。

  包括在漳河、在巨鹿、在洹河,甚至在进军关中的沿途,与秦军对垒时,韩信都不失时机地给项王以建议。

  但对于打仗极度自信的项王,任何属下的建议,有的是耳旁风,有的改头换面又成了他自己的决策,总而言之,项王没有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听取属下建议的习惯。

  见自己在项**中言不听计不从,在诸侯分封并裁撤军队后,韩信转换门庭,离楚归汉,投到了汉**中。

  按照韩信的判断,当今天下,除了项王,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就只有汉王了,他期待着在汉王旗下,能够发挥自己所长,有所作为。

  但是,令韩信郁闷的是,当时一起投奔汉王的将卒很多,汉王刚刚裁减完军队,对项王阵营过来的郎中韩信,也只能降职安排做了一个治粟都尉,也即做了粮仓的管理员,相当于后世负责后勤事务的司务长。

  这样的司务长,在汉**中简直就像丢在沙滩上的沙粒,不仅不引人注目,而且毫无光辉。

  但韩信的才能,即使管理这极为平常的粮仓,也是无法遮掩的。

  韩信到任后,遇到两件本职工作中的事情,被他轻而易举地解决,就可以看出他的智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

  一件是“推陈出新。”

  当时在南郑,汉中这一富庶的谷地,盛产的粮食,堆满了谷仓。因仓储条件有限,很多粮食放到快腐烂生虫了,没及时消耗掉,而新的谷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