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3章 河东之行_回到史前当野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83章河东之行

  和张天预想的一样,这一带的铜矿埋得不深,经过常年的雨水侵蚀和冲刷,有不少都裸露在外,成色看起来还行,铜的占比或许能达到20%,甚至更高。

  唯有一点不好,这里离桃源太远了,想把开采出来的铜矿运输回去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

  自然资源决定了此地以后会成为氏族最重要的铜器生产基地,张天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系列规划,一幅“史前炼铜厂”的蓝图逐渐成形。

  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前置技术需要点亮。

  首先是人力问题。

  葫芦部落是个小部落,只一百来人,因受到天空氏族的影响,现在正处于由渔猎采集向农耕转型的初期,受限于人口和低下的生产力,他们能派去挖矿的人手非常有限。

  退一步说,即便大娃有意勒紧裤腰带率领族人搞“大炼铜运动”,张天也不打算把这个重任交给他。

  虽说结了盟,但毕竟相处日短,倒不是说缺乏信任,起码不够了解。

  炼铜的技术属于氏族的核心技术,这种事情理应交由心腹负责。

  这个问题可以用后世拆迁那一套来解决,在桃源重新规划出一块土地,让葫芦部落整个迁徙过去,这里的土地则由氏族征收,然后再从桃源调派人手来此地常驻,施工建设、挖矿炼铜。

  食物和物资由氏族提供,为此需要修建码头,保障水路运输畅通,等第一批青铜器炼成,就可以修路造车轮了,以现有的石器工具很难将木头加工成形状大小合适的圆柱形,更不必说复杂的辐式车轮,而且路不平,有车轮也没用。

  作为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车轮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可以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论,但和超过一百万年的用火史相比,车轮的普及却迟在青铜时代之后,不是没有原因的。

  张天的想法是,先用裸露在地表上相对容易开采的铜矿制造出第一批铜制工具,再用这些工具去挖掘更多的矿石原料。

  开采只是第一步,之后还有粉碎、冶炼、锻造等数道难关,族人对此一窍不通,就连张天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冶炼无疑是所有工序里的重中之重,铜的熔点虽然比铁低,但也接近1100度,需要修砌高密闭性的炉窑,制造鼓风机、陶制坩埚,浇筑模具,还要通过不断试错来确定最佳的铜锡配比……很难想象祖先们到底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创造出如此灿烂的青铜文化。

  张天心里感慨着,在山脚回望乱石堆积的山丘,那些雨后浸出的铜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仿佛闪烁着青铜时代的曙光。

  大娃亦步亦趋地跟在天空祭司身后,他被弄糊涂了,在看到那些石头的一瞬,天空祭司分明是欣喜若狂的表情,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就这么空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