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3章 文化的交流与输出_回到史前当野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3章文化的交流与输出

  张天把语言课定为留学生的第一堂课,除了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前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融入当地的文化。

  尽管大家都是原始部落,但原始部落与原始部落之间亦有差别,而且差别很大。

  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文化上。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统称,包括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河西各部落属于同一文化圈,他们之间的文化接近,但和桃源人有很大不同,双方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和碰撞,这种碰撞体现在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刚来的时候,留学生们对桃源的生活方式非常不习惯。

  首先,河西人毫无时间观念,而桃源人已经习惯用日、月、年来度量时间,人们在谈论时间的时候,可以精确到几月的第几天。

  河西人以“现在”为基准来推算日子,如果描述过去与未来,便要用到复杂的句子如:“昨天的前一天的再前一天。”

  使用这种体系,一旦时间久远,几乎无法确认事件确切的发生日。

  这就导致同河西人约定时间绝对行不通,他们会在隔一天甚至好几天后才履行约定,还很惊讶对方生气了。

  在河西人看来,时间就不是一件可安排的事,他们同桃源人的争执,至少有半数都因此而起。

  同他们聊天也很费劲,语言不通已经为交流设下障碍,他们的解释还总是绕圈子,经常逼疯语伴。

  当桃源人对某件事感兴趣,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时,河西人通常会说:“因为它是好的。”

  “为什么它是好的?”

  “因为祖先要我们这么做。”

  桃源人很狡猾地问:“祖先为什么要你们这么做?”

  “因为它是好的。”

  甭管什么事情,河西人都能给你归结到祖先身上,仿佛他们是一切问题的起始与结束。

  河西人还喜欢用惯例的说法,总是描述事情“应有的状态”,而非“现有的状态”。

  张天还记得秋季集会时,大船部落的船队姗姗来迟,他询问牛娃哪个是江河。

  牛娃一本正经地回答:“那个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的男人。”

  张天在人群里来来回回扫视了好几遍,诧异道:“我没看到戴珍珠项链的男人。”

  牛娃很淡定地说:“他今天没戴。”

  气得张天想捶他。

  文化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习惯上,也表现在行为习惯上。

  和桃源人相比,河西人同性间的身体接触较多,但全无性意味,纯粹是表达友善的一种方式:男性朋友可以手牵手散步;年轻男子之间可以交颈共眠,丝毫不涉及欲念。

  他们会下意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