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061章 权衡利弊的问题_诡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些谋士而已。

  更何况袁绍其实也做过迎接汉帝的准备。

  历史上汉帝到了雒阳之后,袁绍派遣了郭图为使节,到了雒阳去向汉帝表示敬意,奉献贡品,或许当时也有向汉帝表示出了一定的善意,但是最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汉帝并没有动心……

  一直到了后来,等到了曹操去的时候,汉帝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最终跟着曹操到了许昌,也成就了曹操这个“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名。

  嗯……

  斐潜眼珠子转了转,似乎觉得这其中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汉书是当代史,三国志么,也算是半个当代史,后汉书才是后人所写,这样一来导致了很多事件的细节,要么被隐晦,要么被省略,而真实的情况,可能已经不为人知了。

  就像是这个“狭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些细节!

  刘协在袁绍表示出善意的时候为何不愿意,却牵了曹操的小手?

  在这个事件当中,各方各面的角色到底是做出了怎样的行为,又怎样引导了这个事件的发展?

  在小时候,斐潜最反感学习历史,因为不管是历史老师还是历史课本,总是单调乏味,冰冷的年号数字和陌生的人名凑起来形成了一个个的事件,背起来脑瓜都疼……

  谁记得袁绍是202年死的,还是203年死的?

  谁记得赤壁之战是在207年还是在208年?

  大体多数人恐怕只是记得黄盖的红屁股还有诸葛的一曲东风破……

  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就掩盖在这样枯燥的,简单的,无趣的数字和人名之下。“狭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这个结果,在当时的情况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汉帝刘协毕竟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件物品。这个事情,在曹操多次遭遇了保皇党的反扑当中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且汉帝刘协本身也并非全无才能,在他退位之后,位山阳公之时,治理山阳是井井有条,百姓归心,甚至很多百姓在刘协死后还自动自发的去带着黄土去为刘协修建陵墓……

  所以,袁绍没有迎接汉帝,或许有其袁绍自己一部分的原因,可能也有一部分是汉帝刘协,或者是在刘协身边的那些人的原因。

  那么现在呢?

  自己有没有必要“狭天子以令诸侯”?

  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自己现在适宜进行“狭天子以令诸侯”么?

  后人常有人说,走别人的路,然后让别人无路可走,虽然听起来挺爽,但问题是别人的路就一定好走?

  狭,还是不狭,这是一个问题。而且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在历史书上是不会被写出来的。

  斐潜现在的局面,举个例子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扁平化管理的民间企业,发展势头和盈利规模都算是不错,现在忽然有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