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十一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2)_十国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官吏与朝廷大员相互勾结,互为屏障!”

  冯道点点头,未作评说,继续问道:“敢问殿下,滑、濮十数万流民从何而来?”

  “自然是因水灾。”李从璟道,“天降大雨,大河决堤。”

  冯道眼神殷切,“还有呢?”

  李从璟怔了怔,有些不明所以,“冯大人的意思是?”

  叹了口气,冯道摇头道:“十数万百姓,难道皆因水患而成流民?殿下可知,哪怕是天时无差,各地仍旧流民不绝?”

  李从璟品出味来,“不因天灾,便是人祸。冯大人意指”

  冯道点头,随即又严肃道:“只有处置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安置这些百姓,不使其复为流民。倘使天下能解决这个问题,则不仅天下不复有流民,大唐江山亦会国泰民安!”

  李从璟低头沉吟,久久不语。

  “殿下,下官到了,先告辞。”李从璟尚在沉思中,冯道全然没有打搅之念,更无要李从璟给他什么答案之意。

  李从璟与冯道一同走下马车,两人在马车旁作揖为别。

  月明星稀,夜风习习,街旁屋檐鳞次,近处侍卫肃立。

  李从璟认真道:“今蒙大人不吝赐教,孤受益匪浅,此中真意,必然时刻铭记在心。”

  冯道躬身大礼,等李从璟先行。

  坐回马车,李从璟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索性撩开车帘观街景。

  冯道方才所言,要真正处理好李嗣源交代的流民之事,首先,便是要注意地方官吏与朝廷大员的关系。当今天下节度使本就权重,一旦与朝廷大员关系密切,自然尾大不掉,难以处理,甚至成为王朝大患。流民之事,若是涉及到这些官员,处理起来难度自然超乎想象。

  而真正让李从璟沉吟这么久的,还是冯道暗示的第二层意思。

  天下流民,源源不绝,除因天灾兵祸,还有什么根本性的原因?为何冯道如此看重这个原因,以至于说出处理好这个问题,在太平时节,天下便不复有流民,天下更可国泰民安这样有重量的话?

  这个原因,归结起来也简单,唯四字耳。

  “土地兼并”李从璟不由得闭目呢喃。

  自本朝租庸调制被迫废除,施行两税制以来,土地兼并的现象便日益严重。租庸调制规定土地为国家所有,国家分配给人丁耕种,“十八授田,六十而还。”两税制则规定土地为私人所有,可以买卖,朝廷税收认田不认人,这等于是变相鼓励土地兼并。

  百姓失去土地,要么依附地主,要么沦为流民。

  回到王府,李从璟走下车驾,戍卫在府门前的孟松柏迎上来,开口便道:“诸位司吏仍在府中等候,殿下此时去见么?”

  “用过膳了否?”李从璟接过孟松柏递来的披风披上,问道。

  “都用过了。”孟松柏回答。

  “好,现在就去见。”李从璟道。

  孟松柏继续回到门房戍卫王府,李从璟带随从走进府中。孟松柏口中的“诸位司吏”,指代的是王府属官,莫离、王朴这些人。卫道、杜千书等人,仍属节度府,替李从璟管理怀孟,并未在王府任职。

  唐制:亲王府,长吏一人,从四品上;司马一人,从四品下。李从璟以莫离为长吏,王朴为司马,这是要李嗣源任命的。两人都是李从璟左膀右臂,必须得随在左右,参议大事。另外,为军情处往来,李从璟也给桃夭夭安了一个录事参军的官职,权作行走方便之需。

  其他王府官吏,五品以下,李从璟能自己做主的,多用幽州故吏;五品以上的,也多为他提名,李嗣源自是无不许可,其中倒也有颇多空缺的。

  见着莫离、王朴,难得近来愈发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桃夭夭也在,李从璟将将去滑、濮等州处理流民的事,与他三人说了。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