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章 内阁_平凡的明穿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找这么一大批廉洁自守的文官呢?

  对于内阁,徐灏依稀记得看过的多部历史小说里,把“票拟”“批红”解释的很详细,大概得等三十年后,到了宣宗时期,才会有内阁大臣把建议写在一张纸上,然后贴在奏章上面由司礼监呈报御前,貌似是现今四岁的朱瞻基嫌麻烦随便批了几本,为了省心省力便命太监门读书识字,代为批阅奏章,从而造成太监的崛起。

  从此明朝内廷和外廷相互制约,东厂和锦衣卫相互制约,朝廷外派总督巡抚等官员,内廷就往地方派遣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内外两大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结果,就是使得帝王能够借此平衡政局,始终把皇权牢牢把持在手中。

  也就是说,大臣若想位极人臣施展抱负,不单要经过几番宦海沉浮,击败政敌,还必须得交好于内廷太监,如此才能内外一致,要不然就得沦为太监的阉党。

  王振刘瑾的出现就是因掌控了批红权,从而间接掌控了内阁,而张居正严嵩等首辅无一例外则是通过掌控太监从而掌控了朝廷。

  朱高炽不是勤政之人,姚广孝也不是眷恋权势之人,而徐灏更不喜欢去做什么名臣。那么以内阁为代表的新一批年轻官员很快就会脱颖而出,从而开始挑战满朝老臣的地位,逐渐取而代之。

  要说现在的内阁七臣或多或少都与徐灏有些关联,假以时曰,内阁权柄曰重就算不能成为他的助益,也不太会成为死敌。

  但是徐灏却认为这些青史留名之人或许名副其实,可他更倾向于继续重用朱元璋遗留下来的老臣们。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参议国事的大臣胡润和高翔身穿丧服入朝,面向宫门为朱允炆恸哭,徐灏坚持赦免其罪。即使是类似卓敬等宁死不降之人,哪怕与姚广孝之间有嫌隙,徐灏也坚持罢官撵回家去。

  类似之事徐灏做了很多,时间久了不可避免的感到厌烦,文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永无休止,各种手段令人防不胜防,如果徐灏没有勋贵的护身符,恐怕没几年就会被斗得连个渣子都不剩,即使救了数万条姓命,没人知道历史,谁又念着他的好?

  眼见朝廷逐渐走入正轨,是以徐灏马上选择急流勇退,不再参与到争权斗势中去。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因为有感于洪熙皇帝已经坐稳了皇位,很多官员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要搬掉上面的大臣,开始有了替靖难之役清算旧账的趋势,每天都有数封弹劾奏疏送往乾清宫。

  一时间风声传出来,户部尚书王钝,吏部尚书张紞,刑部尚书郑赐,礼部尚书李至刚乃至耿炳文,李景隆。郭英等人都为之提心吊胆,就连兵部尚书茹瑺都如坐针毡。

  对此徐灏不当回事,朱高炽为人稳重,上面还有个深明大义的皇太后,解缙杨士奇等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