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集 权_平凡的明穿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能力,饱读诗书一肚子学问的大儒,擅长夸夸其谈,处理复杂的政务显然是外行。

  黄淮是五朝元老。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先后两度主持会试,屡次参与监国。其人治事果断通达,带人温和宽厚,史上评价他“公在辅导,有古臣之风”。

  可惜黄淮年纪大了,面对逐渐合流的三杨,隐隐流露出退隐山林的心思。

  徐灏与黄淮没什么交情,也不可能劝这位六十岁高龄的老人继续坚守岗位。

  金幼孜进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依旧担任翰林学士,如今负责修仁宗实录。徐灏知道金幼孜身体不好,年纪也不小了,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内阁将是三杨的地盘。

  最明显的就是杨士奇隐隐有成为首辅的倾向,他和杨荣获得最关键的吏部人事推荐权和任免权,这一段时日以来,杨士奇和内阁大臣经过精选之后,向皇帝推荐的官员,几乎完全被朱瞻基采纳,由此内阁权柄日重。

  对此徐灏不以为忧,三杨虽说眷恋权势,但操守是值得信赖的,先后推荐了以廉明刚直著称的多位官员,分别担任左右都御使等职,又奏请帝王委派高谷、周忱、况中、于谦等人出任要职。

  历史上,正是这些少壮派文臣的脱颖而出,使得在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的危机下,于谦能够带领臣民一举力挽狂澜。

  朱瞻基不是勤勉的皇帝,喜欢艺术喜欢射猎,给了杨士奇和杨荣一部分吏部尚书的权利,即可不经过吏部的选拔,帝王的任命,拥有直接任免一些官员的人事权。

  内阁里,徐灏最欣赏精通军事的杨荣,不算黄淮金幼孜等老臣,杨荣是朝野内外普遍评价罕见的精明干练,能力超过了杨士奇和解缙,但杨荣有个最大的缺陷,不能容人过失,往往直斥其非。

  早在洪熙时期,骤登高位的杨荣被官员们嫉妒,关系也很紧张,许多大臣想把他挤出内阁,公推杨荣出任国子监祭酒。

  朱高炽不同意,这和朱棣的作法一样,杨荣呢也没接受教训,依旧我行我素不给任何人面子。如今他不断的攻击杨士奇夏元吉等人的过错,宫里的消息是引起了朱瞻基的不快。

  观察这一切的徐灏得出了结论,杨士奇出于政治考虑和胸襟,会主动缓和与杨荣的关系,耿直的人才让人放心。

  但内阁的权利逐渐集中在“三杨”手中,朱瞻基势必将提拔亲信太监用来制衡,他不放心藩王,不放心功勋,不放心文臣,那么除了身边的宦官,他还能去信任谁?这不是朱瞻基的错误,徐灏自问他要是当上了皇帝,大概也会选择太监,就好像他现在最信任的是几个家人一样,因为控制起来轻而易举,要杀要剐仅仅一句话的事儿。

  徐灏父子都在苦恼,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