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体制(第三更)_大宋勇武赵宁郭京岳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举学事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变法中,还推行了“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便是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在一定年制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

  内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后经过考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诸州行“三舍法”,考选、升补,悉如太学。

  崇宁元年规定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每年许上舍1人,内舍2人。

  最后,还划拨学田,保障经费。

  宋朝四大书院,都是地方学校。

  蔡懋继续说道:“目前东京大学与地方官员不同之处在于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许翰则反对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学教授大多只读儒家经典,他们如何授业农学、工学?”

  蔡懋说道:“可以再从各地聘请相关人员,东京大学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编入地方教学。”

  赵鼎说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学,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设置大学,此后逐步完善。”

  赵宁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不是建立学校这么简单。

  这件事其实是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角逐。

  蔡懋这货明显带着私心,若是按照他的办法来,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强烈对抗,导致新学受阻,甚至引发双方尖锐矛盾。

  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允许传统儒学存在,另外设置新学。

  对付儒生,也不能只是提着刀子杀。

  宋代的许多儒生都还是很不错的,积极进取,有气节有担当。

  例如陈东这些人都是儒生。

  他们只是缺了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需要一边实践一边学的。

  “许卿,在其余三京设立大学一事,就交给你跟李若水去安排吧。”

  “臣领旨。”

  “朕还打算在杭州单独再设立一个学校,广招民间志士,专门培养航海人才,诸位以为如何?”

  许翰说道:“我朝虽然与海外商贸频繁,但海外毕竟是荒野之地,臣听闻,海上常年有狂风巨浪,致使人货皆亡,恐怕……”

  赵宁说道:“此事朕已经打听过,民间有不少对出海熟悉之人,可以招募他们入学,汇编教材,培养一批专业人士,只要我们不断踏出去,便可不断积累,不断探索。”

  “实践出真理。”

  众人一时间却不知如何反驳赵官家这话了。

  “国朝用度与日俱增,海外商贸颇丰,不可不察。”

  “陛下圣明。”

  “如此说来,便这样定了,杭州海事大学,朕另外安排人去办,届时让他与诸位协商。”

  “是。”

  “对了,荆湖北路如何了?”赵宁突然问道。

  何栗说道:“唐恪前日还写了札子到政事堂,在荆湖北路发现了一些铁矿。”

  “朕还听说福建也有铁矿?”

  “是的,也上报上来了,不过说民间有诸多人私自开采,甚至铸造刀剑。”

  赵宁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关乎军备,盯紧一些。”

  何栗说道:“是!”

  张叔夜出列道:“长安军政大学申请审批,请陛下过目。”

  赵宁倒是看得仔细,看完后直接批了。

  “李彦仙他们到京师了吗?”

  “昨日下午刚到。”

  “宣入宫,朕要见他们。”

  新的一批将领终于冒头了。

  一旦财政宽裕,军备精良,就要主动扩张了。

  请收藏:https://m.ksk520.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